鹿港是台灣最具歷史風韻的古聚落,這個清代時期的中部大港、繁華市鎮,榮景雖已遠去,但因過去人文薈萃、文風鼎盛,因而保留著相當豐富的歷史古蹟與文物,成為台灣古蹟之重鎮,其中包括了天后宮、龍山寺、文武廟、新祖宮、南靖宮、興安宮、三山國王廟、奉天宮、隘門、半邊井、石敢當、九曲巷、十宜樓、意樓、摸乳巷等許多景點,故此次藉戶外實務導覽課程的機會跟隨導覽老師前來鹿港巡禮一番。
首先我們先來到天后宮,天后宮又稱舊祖宮,於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昭和十一年(1936年)、大正11年(1922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其建築規模為四進三院的格局,分別為牌樓、三川殿(前殿)、正殿及凌宵寶殿(後殿),其中三川殿為天后宮集藝術精華之所在,不論石雕、刺花、彩繪均集合了當時全台第一流大師之傑作,尤其八卦藻井更是匠師們表現高度技巧之舞台。
農曆3月23日適逢媽祖生日,各地均有許多拜媽祖活動▼
三川殿廣場前非常熱鬧▼
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一凹壽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三川殿前步口,屋簷下方的牌樓斗栱,除了有橫、縱兩向斗栱外,另外增加斜栱出挑,形成有如網狀的格子,稱為「網目斗栱」,栱身為如意造型,又稱「如意斗栱」。
這就是網目斗拱▼
正門前有一對抱鼓石,其原始功能是穩固木板門面,使其不致於因強風吹襲或門扉開闔而搖晃,為一般寺廟的門戶▼
進入三川殿前會發現兩側牆壁有非常精緻漂亮的石雕刻,稱為對看堵,一般最常見的就是龍虎堵(左青龍右白虎),像這雕刻中其中一景象就是武松打虎▼
而這雕刻中會對應著周處除三害中的蛟龍▼
天后宮是拜媽祖,但當年雕刻中也出現了西方的天使圖案▼
而這雕刻的人物竟是荷蘭人,其原因和當年荷蘭人統治台灣時期有關▼
其實從這些雕刻建築中可以了解許多歷史背景和其意義▼
天后宮有三對龍柱石雕,分別位於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的龍柱為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蔣馨的匠師文華師(蔣文華)所雕刻,其造型為單龍盤柱,多鏤空雕,四爪握珠之造形,柱上裝飾有蝦、螃蟹、魚、鰲魚、八仙及封神榜人物。龍柱層層疊置,內枝外葉,雕琢華麗,為免龍柱遭攀爬破壞,廟方於柱外加裝鐵籠,以保護精緻的雕刻。
這龍柱更是精典之作,據說龍的形狀是為蛇身、駝首、牛嘴、鹿角、魚麟、獅鬃、鷹爪、狗鼻及蝦目所構成,取其各動物最具代表性部位來象徵它的神威不可冒犯▼
進入三川殿▼
正門門神為秦叔寶和尉遲恭,左門為太監,右門為宮女,秦叔寶和尉遲恭為唐太宗身旁的文官和武將,圖右為秦叔寶▼
一般為左文右武、左尊右卑,圖左為尉遲恭,而兩旁太監和宮女所代表為香花燈果▼
面對門神,看著上方即為藻井,天后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斗,以二十四組斗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的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及「漁、樵、耕、讀」,「四愛」為「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靖詠梅」。
這藻井為三川殿最具代表作,其形狀結合了四象八卦原理,突顯正門主空間的重要地位▼
若不聽解說的話,一般人真無法了解這藻井設計的意義▼
正殿主祀湄洲媽祖,神像因煙燻而成黑色,兩旁陪祀者為千里眼及順風耳,而其神龕上方則有清朝雍正皇帝所御賜「神昭海表」、乾隆皇帝御賜「佑濟昭靈」及光緒皇帝御賜「與天同功」匾額,此三塊御賜的匾額,其共同的特色為皇帝所落款的印章,位於匾額的正中央。而「佑濟昭靈」匾額為乾隆皇帝所御賜,原為鹿港新祖宮(官建媽祖廟)所有,由於新祖宮在光復初期無人看管,此塊匾額堆置於廟內,後來由當時鹿港鎮長陳培煦請人將匾額送修後,改懸掛在舊祖宮的正殿,保存至今日。
來到正殿▼
天后宮又稱舊祖宮,另有新祖宮也在鹿港▼
媽祖旁邊的千里眼▼
順風耳▼
神龕上方分別有雍正、乾隆及光緒皇帝御賜的匾額▼
這是施琅所賜的匾額▼
可憐的這隻公雞一直曬太陽,應快中暑了吧▼
後殿凌宵寶殿主祀為玉皇大帝,兩旁陪祀者為觀世音菩薩、水仙尊王等諸神,殿前龍柱為單龍盤柱,五爪握珠,口含珠並露出二顆上門牙,柱身長二七五公分,直徑三十二公分,除有雲紋、岩石外,石柱的背面雕有鳳、凰、麒、麟等四種吉祥動物,由於在民間信仰中玉帝乃至尊無上的地位,所以龍柱採以五爪龍柱造型。
凌宵寶殿前的龍柱▼
參觀完天后宮後,我們來到中山路上的三番錦魯麵用餐,這家是從民國7年開店至今的正港百年老店,早年原名「光華亭」,電話號碼「003」,據說當年辜振甫家族每逢宴會就會找「三番仔」,久而久之,地方便暱稱這家小店為「三番」。
三番錦魯麵店,這家是百年老店▼
它很橡大滷麵,只是沒有加勾芡而已▼
蚵仔煎,也是不加勾芡的▼
這道菜名我倒是忘記了▼
蝦猴酥▼
中山路上非常熱鬧,飽足後準備下午一連串的老街行程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