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鹿港老街後,大家也累了,於是我們來到當地知名的第一市場附近的一家粉粿冰消暑一番,之後開始進入九曲巷參觀。

九曲巷雖以金盛巷為主,卻亦泛指鹿港街道幹線之後彎曲多折狹隘的小巷。鹿港地區仲秋之後,東北季風恣意橫掃,即為著名的九降風,而為減少風害,以前居民特於建築房屋時,採迂迴方式排列建築,阻擋風勢,因此每到冬日的鹿港,九降風寒意迫人,然九曲巷內則靜暖如春,故有曲巷冬晴之稱。

第一市場旁有條巷子可直接進入九曲巷▼

走在裡面巷道彎曲,除防寒風外,也有防土匪功能▼

現在已很少看到這景觀了▼

走在九曲巷中會看到有一走廊橫空而過,連通兩頭,這是從前騷人墨客夜宴吟詩論對的聚會所,稱之為「十宜樓」。早年鹿港文風鼎盛,一些風雅之文人墨客往往相邀清夜吟詠,或煮談闊談,或品茗對月,相傳此十宜樓之主人即一位十分好客之雅士,為使客人可在高處倚欄望月,故於相連的兩樓間建一跑馬廊,以供清客憑欄望月。

十宜樓▼

十宜樓旁邊為早期的防禦建築「鎗樓」,對外三面均開有槍孔▼

「十宜」之名稱由來,有人認為當時有十位飽學多聞的的文士在此聚會而得名,但也有人指係此樓之景緻,適「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等十宜,故名十宜樓。

再往下走,會看到一棟大宅院,這是昔日廈郊的意樓「慶昌號」,所謂廈郊是指當年與廈門貿易的商行,由於當時商行有100多家,而且與大陸的貿易非常頻繁,於是這些商行就興建了廈郊會館,類似現在的同業公會,而慶昌號則是廈郊中最大的商行。

昔日的慶昌號▼

接著來到了興安宮,興安宮建於康熙24年(1684年),由當時鹿港最早移民的興化人所建,取祈求「興」化人平「安」而取名,後因大量的泉州及漳州人之移民進入,使得興化人之勢力逐漸衰退,興安宮的地位也隨之式微。其建築特色在於全寺未用一根柱子,而與鄰屋共用牆內附柱來承重。

興安宮▼

此廟建於康熙年間,比天后宮還早▼

興安宮也是供奉媽祖▼

其屋脊被鄰屋之二樓包入,已失去原有的美麗曲線▼

最後一站來到龍山寺了,龍山寺相傳創建於清順治10年(1653年)由肇善禪師所建,於乾隆51年(1786年)遷於現址,主祀觀世音菩薩,全寺共四進,由外而內,依序會經過山門、前埕、三川殿、戲台、中埕、拜亭、正殿、後埕、後殿,其空間之變化與建築及雕刻藝術之美值得欣賞與品味。

山門,以12根直柱支撐,為重簷歇山式建築,其中4根柱其柱珠採用覆蓮花形,難得一見▼

從山門看著前方三川殿▼

三川殿前的抱鼓石▼

三川殿前的一對龍柱,龍頭一上一下呈翻天覆地式雕法,非常特別▼

太極八卦窗之雕工精細▼

龍虎堵雕刻▼

認真欣賞其雕刻及建築藝術,會發現龍山寺之美▼

三川殿內之戲台▼

戲台上之八卦藻井,如蜘蛛結網般以榫相接,與天后宮一樣令人歎為觀止▼

清朝時這樣的龍山寺在台灣較著名的總共有五座,分別是淡水的龍山寺、台北艋舺的龍山寺、台南的龍山寺、鳳山的龍山寺以及鹿港的龍山寺。其中最早創建的是台南龍山寺﹝雍正年間﹞,其次是艋舺的龍山寺﹝乾隆年間﹞、鳳山龍山寺﹝乾隆年間﹞、鹿港龍山寺﹝乾隆年間﹞,最晚的是淡水龍山寺﹝咸豐年間﹞。

來到正殿▼

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陪祀境主公及註生娘娘與十八羅漢▼

這隻龍頭,是否有像先前所述蝦目、駝首、狗鼻、牛嘴▼

後殿主祀阿彌陀佛▼

我們參觀完這裡後就結束了今天的行程,其實鹿港還有許多景點尚未走完,只好留待下次再來好好參觀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len 的頭像
    allen

    allenの生活日記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