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19公里的光豐公路,翻越海岸山脈後來到豐濱,是此行程第一波山路的挑戰,而大家也都順利完成了,接下來就是要從豐濱開始沿著平坦的花東海岸線前進至台東成功鎮,而行徑間教練也會適時解說部落人文生態,像大港口部落、宜灣部落等,如此更能加深對當地文化的認識。
隊伍一字排開,陣容浩大▼
經過巴克力藍藝術村,原本想品嚐美味的烤飛魚,可惜老闆跑去選舉拉票,因而吃不到▼
過了石梯坪後,我們來到了跨越秀姑巒溪的長虹橋,這裡一邊是迴曲彎折的溪谷,一邊是秀姑鑾溪到大海的出口,也是秀姑巒溪泛舟之旅的終點站,由於長虹舊橋之橋齡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地方政府原想將舊橋依原址拓寬,但受地形限制,因而在附近又建了一座新橋取名為「新長虹橋」,有新舊傳承之意,而目前就將舊長虹橋封閉移交給東管處規劃,做為景觀人行步道之用。
來到長虹橋▼
從長虹橋上往秀姑巒溪出海口方向看,有一小島矗立在溪口中央,在當地阿美族稱為「溪卜蘭島」,又名獅球嶼,是一座保存地相當完整的海岸荊棘叢林。而出海口旁的「大港口」則是一個典型的阿美族村落,在130多年前這裡曾發生過阿美族人反抗清廷激烈戰役的「大港口事件」。
這裡是原來舊橋,目前只有行人和單車可以通行▼
從舊橋往出海口看,除了紅色新橋外,遠處還有一小島,就是溪卜蘭島▼
另一邊可看見秀姑巒溪泛舟▼
船上乘客向我們揮手▼
大港口事件導火線是因為當年清廷為了治理原住民,所以派吳光亮率兵進入山中引發衝突,但是因為原住民驍勇善戰,吳光亮始終無法戰勝,於是就使用「鴻門宴」方式,大舉招待部落青壯年,待眾人酒酣耳熟之際,進行大規模屠殺,而部落僅存的老弱婦孺則躲避至深山中,史稱「大港口事件」。
大家累了,休息一下▼
到了中午我們來到巴歌浪船屋來享受道地阿美族人為大家所準備的月桃葉手握飯。這船屋的構想和建造都出自主人黃建治家四兄弟,他們為了建造一座和海上漁船輝映成趣的船屋,憑著自己的經驗與技術克服困難,當遇到瓶頸無法克服時,就會跑到石梯坪望著標旗魚船,一待就是一整天,因此船屋花了近一年時間才完成,取名「巴歌浪」,在阿美族語是慶功宴的意思。
中午來到巴歌浪船屋▼
其船屋造型非常有特色▼
此時綠地、藍天、白雲,畫面很美▼
菜色非常豐盛▼
如此大的芭焦旗魚,正準備拿來做生魚片▼
這是阿美族人的手握飯,捏得像飯團,配料為芋頭絲和鹹豬肉▼
現場料理美食▼
月桃葉包著飯,上面加芋頭絲和鹹豬肉▼
大家排隊來吃最新鮮的生魚片▼
這裡環境很有特色▼
吃飽飯後,有些人已不支倒地了▼
下午出發前大家再來做健康操▼
出發前往八仙洞,沿途有經過樟原部落,但由於時間因素故未停留▼
八仙洞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一座面海的集塊岩峭壁上,有自然形成10多個海蝕洞穴,是考古學家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所在地,稱之為「長濱文化」,目前在這裡已挖掘出史前人類文物像石器、骨角器、獸魚骨等約4萬件,因而聞名國際。
八仙洞,很特別的景觀▼
離開八仙洞後經加走灣、烏石鼻,來到了宜灣部落,宜灣部落已位於台東縣成功鎮,阿美族稱此地為Sa'aniwan,漢譯「沙汝灣」,係因阿美族人初到此地時,周圍山林有無數貓頭鷹棲息,傍晚時分,因能聽到貓頭鷹'angiw'angiw的叫聲,於是族人擬其叫聲稱呼此地為Sa'angiwan,後來轉Sa'aniwan作為部落名,清廷譯其音寫成「沙汝」,又因地形彎曲,而叫「沙汝灣」,光復後,因其海灣美景,更名為宜灣。
宜灣部落中有一個很特別的教堂,其屬基督教長老教會,原本為木造建築,但於1974年6月時因颱風來襲而毀損,村民在討論如何重建教堂時,部落族人賴明德拿出他小時候所收集的聖誕卡片,因卡片上有一座美麗的歐洲哥德式小教堂,大家看了都很喜歡,於是決定依照卡片上的樣式建造自己的教堂,因為經費拮踞沒有辦法興建整棟的鋼筋水泥建築,所建僅為一面立牆,其後的主建築仍以比較低成本的鐵皮興建,因為正面牆身取決於明信片,又因牆身有如卡片,因此來造訪過的人給了有趣的別稱「卡片教堂」或「明信片教堂」,且這個教堂的正面有白色浮雕天使、尖頂和圓形拱門,真的就像卡片裡的教堂,既美麗又溫馨。
卡片教堂▼
今天行程最後來到石雨傘地質景觀,其由於在成功鎮北方10公里的海岸上,有長達1公里左右的海岬稱之為石空鼻,因其景觀奇特,上下岩石質地不同,上方較堅硬為珊瑚礁岩,下方為較弱的礫岩,且經長時間的侵蝕結果,形成了下面較細,上面較粗的模樣,因而產生狀似雨傘外形,故稱為「石雨傘」。
石雨傘(中間處)地質景觀▼
此時已傍晚了,大家正趕緊前往今晚住宿的東海岸渡假飯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