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奇美部落,除了深入體驗其傳統部落文化外,它的原住民風味餐也不能錯過,其傳承到些微不老部落的擺盤創意料理,並加上阿美族道地的美食特色,從擺盤、器皿到烹調口味,都相當用心且深具創意,並依隨季節變化有不同的食材,尤其那特殊口感的米飯加上芋頭絲,還有那麥飯石燒紅放進檳榔葉鞘做的容器形成熱騰騰的原始石頭火鍋,另人懷念的味道~而近年來族人開始種植有機農業,因此有時也能吃到有機糯玉米等鮮蔬,整桌料理變化多。
奇美部落每道料理均非常用心呈現▼
這裡所有的食材,均依照時令的韻律轉動尋找餐桌上的靈感▼
如此的擺盤及料理方式,怎會不讓人心動▼
這裡蝦子全是從秀姑巒溪撈上來的▼
簡單的白飯上撒下一些略帶鹹味的芋頭絲,單單這樣吃就滿足了,阿美族人通常拿來做手握飯吃▼
南瓜上面擺苜蓿芽與葡萄乾,苜蓿芽上有淋上一點芥末提味▼
部落當天的漁獲,不知道是溪哥還是苦花,就是那麼好吃▼
山苦瓜挖空後,填入鮪魚、撒上海苔,清涼消暑好滋味▼
我們就在這裡非常悠閒的慢食享受了三餐▼
當年在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方便取水,將原先位於奇美國小後方的舊部落遷移到現在的下部落,而蒐集自當地人家中的傳統物品與老相片,則保存於奇美文物館,搭配解說可了解完整的年齡階層與祭典儀式。
傍晚時刻,我們騎著部落提供的自行車環繞部落一圈▼
奇美部落環境示意圖,秀姑巒溪環繞其邊▼
大家中途休息合影▼
我們騎到部落的制高點奇美國小▼
大家開始在學校裡玩起來▼
這畫面是否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味▼
此行天氣雖然不好,但仍不減大家歡樂的氣氛▼
阿美族各部落皆有年齡階層制度,在部落裡沒有貧富之分,僅有長幼之分,入級的年齡階層需在聚會所過團體生活,並向長輩學習,奇美部落的年齡階層是以3歲為一階距,14-16歲為第一年齡階級、17-19為第二年齡階級…以此類推,其中第九階級(38-40歲)為主要的年齡階級,除了負責與部落長老溝通,也需統合其他年齡階層成為最高指揮,每年豐年祭前一個月,在外地工作的各年齡階層會陸續回到部落,透過嚴格的分工與儀式,共同籌備慶典。
在部落裡,有時會見到族人婆婆專心在編織▼
非常有原住民特色的浴室,原本應是我們自己燒柴升火洗澡,然由於外面在下雨,所以族人就替大家服務了▼
飯後到奇美文物館看阿美族捕魚祭的紀錄片,捕魚祭前兩個月就禁止捕魚,捕魚祭開始時用魚藤迷昏水裡的魚,並非毒死而是暫時迷昏,是很環保的捕魚方式▼
原本看完紀錄片後應該是要休息睡覺的時候,但剛好另一團奇美醫院的客人加碼來一場宵夜餘興節目,我們也一起參加▼
更幸運的,花蓮知名的原住民歌手莫言晚上剛好來到這裡,當下帶動整個熱鬧氣氛▼
原本有些已經睡著的人也都被莫言其優美的歌聲所迷醒,一起出來狂歡▼
當下買了莫言的CD一起合照▼
奇美部落豐年祭約在每年8月中舉辦,分為捕魚祭、迎靈祭、送靈祭等三階段,豐年祭開始的第一個晚上,男子集中於聚會所,將之前狩獵所得分贈各家,並按年聆級聚餐,用餐後由老人來主持祀靈祭、青壯年舉行迎靈,之後老人在內圈、青年在外圈一同歌舞至隔日清晨。
這是我們這二天用餐的地方,環境舒適,悠閒愜意▼
第二天上午,導覽員開始為大家介紹奇美文物館內傳統文物▼
我們可從照片中看見當年奇美蓋茅草屋的畫面▼
奇美部落是阿美族當中唯一有木琴的族群▼
在奇美舊部落遺址裡,曾發現了阿美陶▼
館內也有阿美族人魚藤捕魚及石頭火鍋的介紹▼
牆上掛著是每年捕魚祭時的情境照片▼
看看最前方用月桃葉所包起來的東西,是否和我們豐富的美食料理一樣▼
這都是珍貴的畫面▼
若有機會很想去參加奇美的豐年祭,現場一定很壯觀▼
飯後之餘我們也來做一下手工DIY▼
早期傳統原住民就是用竹子來做成湯匙▼
這就是我的成品▼
最後要開始呈現如何將燒燙的麥飯石做成石頭火鍋▼
其實非常簡單,就將石頭放進水裡,不用五秒,水就沸騰了▼
這是阿美族人利用天然材料來製作出來的石頭火鍋▼
瞧這蝦子一下子就燙熟了▼
非常慢活慢遊慢食的一趟旅程,期待明年第二團加上泛舟之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