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到的石梯坪、月洞及陶甕百合春天均是屬於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而在港口村中有一個港口部落,位在花蓮秀姑巒溪的出海口北岸,相傳是數千年前阿美族祖先登陸台灣的地點。一百多年前這裡原本有個古老的大部落,名叫Cepo’(出海口),後來因為「大港口事件」而使族人四處離散,因此現今的港口部落可以說是在部落普遍現代化潮流中,保留最多阿美族文化傳統的部落之一。

跨越秀姑巒溪的長虹橋,一邊是迴曲彎折的溪谷,一邊是秀姑鑾溪到大海的出口,這裡也是秀姑巒溪泛舟之旅的終點站。因舊長虹橋橋齡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地方政府原想將舊橋依原址拓寬,但受地形限制,因而在附近又建了一座新橋取名為新長虹橋,有新舊傳承之意。而目前就將舊長虹橋封閉移交給東管處規劃,做為景觀人行步道之用。

從新長虹橋看舊長虹橋▼

舊長虹橋現為行人散步或單車騎經之處▼

從舊長虹橋看新長虹橋,前方即為秀姑巒溪出海口▼

在長虹橋下方,可看見河床中許多巨大白石,稱為秀姑漱玉,是當地最著名的景點,潄玉奇石是石灰岩,由堆積在海上的生物碎屑、化石、珊瑚礁所組成,過去這個區域也是海水溫度較為溫暖的火山島弧地區,受到板塊擠壓和地殼變動,這些火山島和珊瑚礁被抬升出水面,形成形狀各異的巨石景觀。

長虹橋下看到的秀姑漱玉,它也稱為帝王石▼

秀姑巒是阿美族話「奚卜蘭」演繹而來,原為「在河口」的意思,本屬港口村舊名,後來衍為溪名、山名,而在秀姑巒溪入海處有個小島,稱為奚卜蘭島,其面積大約如一個半足球場大,尚末開發,因而滿佈叢林,時而見老鷹盤旋。島的西面為寬廣的秀姑巒溪河口,分兩股河道入海,無論從靜浦村或大港口村眺望,都是山河如畫。

近看奚卜蘭島▼

奚卜蘭島將秀姑巒溪分為兩股河道出海▼

秀姑巒溪本身發源於中央山脈花蓮與台東兩縣之間的崙天山南側,其上游原為向東流,因受阻於海岸山脈,轉而沿花東縱谷向北流,匯集各支流後在瑞穗往東,經過海岸山脈後,進入太平洋,是台灣唯一一條切過海岸山脈的溪流,瑞穗舊名「水尾」就是由此而來。

秀姑巒溪目前也是台灣泛舟最興盛的區域,行程自瑞穗大橋起,到長虹橋為終點,時間約3到4小時▼

過長虹橋之後,我們來到了靜浦村,參觀了靜浦國小及北迴歸線標誌,這裡有保留相當長久的靜浦文化,距今約有1500年到200-300年前,是臺灣東部鐵器時代的代表,除鐵器之外,也出現銅飾、金飾及瑪瑙、琉璃等來自海外的裝飾品,而且由於陶器的器型、種類和傳統阿美族陶器十分類似,遺址也大多位於阿美族傳說中的舊社,因此推測靜浦文化是阿美族祖先所留下的文化,也因此又稱為「阿美文化」。

來到靜浦國小▼

這學校學生幾乎都為原住民小朋友▼

在學校捕捉了幾張小朋友的畫面▼

北迴歸線是北半球溫帶和熱帶的分界線,環繞北半球十六個國家,總共建有九座北迴歸線標碑,其中在臺灣就有三座,分別位於嘉義的水上、花蓮的舞鶴及花蓮的靜浦,每年夏至時(6月21日或22日),正午的太陽將直射此地,當一腳站在熱帶,另一腳站在亞熱帶,別有一番地理上的奧妙。

一般而言,北迴23.5度都是很不適合人居住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墨西哥沙漠,只有台灣在北緯23.5度處,生態和文化獨一無二的豐富多變,原因之一為海洋的滋潤,另一個原因是這樣一個南北400公里,東西200公里的小島上,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有220座,山遇到東北季風、東南季風的水氣,遇水則發,在地理上很特別。尤其是花蓮,從海到太魯閣只有19公里,海拔從0到450公尺,世上少有,而靜浦北回歸線一帶,植物環境地貌都特別豐富。

北迴歸線標誌▼

過靜浦村後即來到台東最北端的長濱鄉樟原部落內,在這裡台11線75K處附近的可隱約看到一個高聳膚色白的大船落在「陸地」上,這就是有名的諾亞方舟:船型樟原長老教會。

樟原長老教會▼

樟原教會共有三樓高,是阿美族人聚會的地方,平常不開放,僅有星期日開放參觀▼

民國79年間因原來教堂受颱風侵襲而受損,當地族人原本只是想整修教會,後來竟突發奇想,改造成方舟,是阿美族的居民學習諾亞重建的精神所蓋的一座教會,因此與其說樟原教會結合諾亞方舟是有創意的概念,倒不如說這樟原教會反映出阿美族人的可愛,畢竟有可愛的心才能創造出可愛的建築。

教會由最初的構想到建造由部落人民自己完成,最後這艘大船也變成樟原部落的地標與景點▼

當地的信箱▼

隨後我們再來到長濱鄉的八仙洞,這裡以兼具地質景觀與史前遺址聞名,擁有獨特的海蝕洞景觀和台灣年代最久遠的史前文化遺址,長濱文化遺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是台東縣位置最北端的大型遊憩景點。

來到八仙洞▼

長濱文化遺址因有八仙過海傳說而得名,八仙洞遺址距今約3萬~5萬5千年前,屬先陶文化,出土文物以打剝法製造而成的礫石器為大宗,還有為數不少的骨器及獸、魚骨殘骸,是迄今所知台灣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遺址,深具重要性。

八仙洞是因陡峭直上百餘公尺,氣勢雄偉的山壁,受陸地間歇性上升,以及岩層受海水衝擊雙重力量形成的天然美景,以陸地隆生的海蝕景觀最具特色,共有14個形狀各異,大小深淺不一的洞穴,這些洞穴原在海面下經由海浪沖蝕而成,但現在卻高低散布於山壁上,是東部海岸不斷上升的最佳明證。

由於來到這裡已經傍晚了,我們只參觀了靈巖寺與觀音寺後就離開▼

下次有機會再來好好參觀▼

此時天也快黑了,結束八仙洞後就直接轉往玉長公路至赤柯山加蜜園用餐休息了▼

arrow
arrow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