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一滴水紀念館後,我們來到滬尾砲台,滬尾砲台是1884年中法戰爭後,劉銘傳為防衛台灣海防,在1886年聘請德國技師巴恩士負責督造本砲台,以西洋砲台為建築範本,劉銘傳並親題「北門鎖鑰」門額。

  

砲台坐北朝南,為一隱蔽性的暗砲台,其形狀為矩形,由外而內有:土坦、豪溝、子牆、砲座、被覆 、甬道及廣場,其中砲座及子牆係由昂貴鐵水泥灌鑄而成,而大砲亦於1889年安裝完竣。

滬尾砲台位於一滴水紀念館旁,通道前有一處服務中心▼

當地熱心的解說員正在為我們做全程的導覽解說▼

該砲台為劉銘傳於清法戰爭後所建,城門正上方的門額為劉銘傳親筆所提「北門鎖鑰」▼

右邊仍隱約可見提有清光緒年間的字跡▼

左邊則有劉銘傳的落款▼

滬尾砲台係一座回字長方型的碉堡,一進城門則為內埕廣場▼

滬尾砲台在台灣歷史上最具有代表事件的莫過於清法戰爭。在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清廷與法國因安南(越南)問題而爆發衝突。法國政府派遣海軍中將孤拔率領龐大的遠東艦隊東來,隨即進犯台灣,清廷急徵直隸提督劉銘傳赴台主持防務。

八月五日,法艦砲轟雞籠港,並於大沙灣登陸,清軍在劉銘傳指揮下,英勇抵抗,迫使法軍退回艦上。
十月一日,孤拔率艦隊攻佔基隆,次日,砲轟滬尾。
六天後,法軍自沙崙海灘登陸滬尾,清軍浴血抵抗,雙方傷亡慘重,最後法軍不敵,敗退回艦上。

滬尾砲台內埕廣場上遺跡說明▼

內外牆之間有甬道相通為營房及彈藥房,堡壘規模相當完整▼

甬道內景觀▼

滬尾砲台復原模型圖▼

牆壁上有些小洞,據說可能是掛吊床之用▼

淡水舊名為滬尾,在1884年曾在這裡發生了清法戰役▼

法國將軍孤拔和劉銘傳,當時滬尾戰役的兩大統帥▼

由於孤拔攻台不易,亦曾轉攻佔領澎湖▼

整個砲台區面積約1.5公頃,四周外牆高三丈餘,約一層樓,繞成正方型▼

由於法軍無法如願攻佔滬尾,十月二十日,孤拔宣佈封鎖台灣,以十五艦分別封鎖蘇澳、雞籠、滬尾、安平、打狗(高雄)等港,台灣遂陷於孤立,情勢險峻。

十一月,法軍攻陷雞籠港,但受阻於獅球嶺,雙方對峙,於是戰局陷於膠著。其間,法軍水土不服,罹患疫病,亡故日多。
次年三月,孤拔見攻台不易,於是轉而攻佔澎湖,欲持久作戰。
後來法國政府備感壓力,於是四月四日雙方議和,六月九日簽定「清法條約」,二日後,法軍指揮官孤拔憂憤死於澎湖。
六月二十一日,法軍終於撤下國旗,退出佔領長達八個月的雞籠港,失意歸航。

砲台內的甬道可通往兩側砲台座▼

穿進甬道後,我們爬上位於矩形直角處的砲座區▼

這裡的阿姆斯壯後膛鋼砲早已消逝無跡,僅剩圓弧形的砲座▼

這些凹陷處係為儲彈槽▼

營舍上方通氣孔▼

劉銘傳因防禦台灣有功而成為民族英雄,而這場戰爭亦使清廷感受到台灣在國防上的重要戰略地位,因此於光緒十二年(1886年)宣佈台灣建省,劉銘傳因戰功被任命為首任台灣巡撫。

滬尾砲台是近年來才開放的二級古蹟▼

營舍殘牆▼

砲台營區內,四周城牆圍繞,泛黃的壁壘磚牆,引人懷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淡水人文古蹟 滬尾砲台
    全站熱搜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