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紅毛城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是淡水最耀眼的古蹟建築。

1629年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後來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於1644年在聖多明哥城的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而今日矗立的紅毛城就是這座堅固堡壘,由於當時荷蘭人普遍因其紅色毛髮而被稱為紅毛番,此城堡也隨之被稱為紅毛城,並沿用至今。

我們離開滬尾砲台、用完中餐後,再搭乘公車回至紅毛城站▼

我們的中餐選擇來到砲台附近知名的黑殿排骨飯▼

這家具有古早味的排骨飯店生意非常好,無時無刻都是大排長龍▼

排骨下面是帶甜味的豆干和酸菜,酸酸甜甜又鹹鹹,還不錯吃▼

用完餐後我們就搭乘公車來到紅毛城▼

入口處可分別看到7個國家的國旗,代表這裡曾歷任過7個國家的主人(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中華民國)▼

荷蘭時期的紅毛城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淡水是處犯人流放的地方,紅毛城也連帶成了一座廢城。直到清初,臺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淡水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無過多經營。

這是紅毛城主堡,為一方形城堡,荷蘭人建造時以軍事為用地,英國人改建時做為領事館使用▼

清朝在天津條約開放淡水等港口,當時英國領事有「領事裁判權」管理在華的英國人,如果有英國人在臺灣犯罪,就由領事判定罪名關在地牢裡。

一樓地牢是用紅磚砌成,分隔成四間▼

在厚木板的牢門上有圓形的窺孔,上面有活動的鐵片,管理人如果要查看牢裡犯人的情形,可以隨時打開▼

偶爾犯人可以到「放封院」做活動,這也是他們僅有的戶外活動空間▼

二樓為大航海時期的展示,這是舊荷蘭時期模型船~威廉王子號▼

紅毛城主堡模型圖▼

此空間為當時英國領事館祕書的辦公室,祕書室內設置文件焚化爐方便在機密文件閱讀後,可以即時的焚燬▼

保留當年的英國滅火器▼

紅毛城有軍事防守、辦公、地牢等不同的建築特色▼

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前清英國領事官邸,是一棟紅磚二層洋樓,是英國在臺灣所建造的第三座(也是最後一座)領事官邸▼

牆壁用的是中國的紅磚,屋頂是閩南式紅瓦,整體建築呈現多樣化的異國風情▼

洋樓內有紅磚、拱圈、迴廊和斜屋頂,是典型英國「殖民地樣式建築」▼

官邸入口立面兩側立柱,共有12幅磚雕,VR字母是維多利亞女皇 (Victoria Regina 1837~1901 在位) 的縮寫,代號其中「VR1891」▼

迴廊的欄杆使用「綠釉花瓶欄杆」,結合中國陶藝與西洋花瓶欄杆之形式,常見於十九世紀之洋樓。

花瓶樣式運用在建築上又取其「平平安安」的吉祥意義,每組設十個花瓶欄杆更有「十全十美」的福氣▼

VR租界碑石,其一立於領事官邸東側花園景觀旁,其二立於南門出口處,其三立於紅毛城主堡前廣場圍牆處,為當時英國向清朝以每年十兩紋銀簽下永久租約時所畫設的地界標界點

領事官邸東側花園景觀旁的VR租界碑石▼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臺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斷交。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1980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官邸客廳以仿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之家具擺設,陳設布置出模擬情境復原▼

還原官邸當時的廚房▼

為方便英國領事傳喚管家僕役,特別設計了一組「僕役呼叫鈴」總機,並於臥室、餐廳、客廳、門廳等十處地點設置「服務按鈴」,只要領事於任一地點按下服務鈴,總機端的鈴聲就會響起,指示地點的號碼牌就會同時落下,這時管家就會知道領事在何處需要。

僕役呼叫鈴▼

官邸餐廳▼

英國下午查的源起▼

寫字箱,為航行海上時專用的寫字工具▼

接下來準備前往牛津學堂了▼

arrow
arrow

    all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